Thursday, September 30, 2004

可能是全球最大的雞肋――中國移動百寶箱

長駐內地的K一直在努力要把公司發行的手機遊戲放進中國移動的“百寶箱”(中移動KJava遊戲。娛樂。商業和生活等應用的綜合品牌。詳見本欄三月十一日“開始懂了──中國移動的百寶箱”),半年過去了,總算取得不少進展。只是,進展越多,要面對的困難竟以幾何級數遞增!

年前權衡了輕重後,K的公司決定不再假手於內地的公司,自行做SP,申領各式各樣的牌照,進軍國內KJava遊戲市場。好不容易,經過了一波三節,K終於把遊戲擠上了中移動的百寶箱,並拿握了讓應用通過評審和技術測試等多種竅門,算是給投入大量資源的公司有個交代。

不料,兩個多月前行業卻發生大地震(見本欄八月五至廿六日“內地流動數據市場規範化”一至四部),K的公司尚算循規蹈矩,四家受罰本年內不得提交新業務的SP,並未有K的公司的份兒。但另一方面,信產部就申領全國性ICP牌照的要求卻是針對所有全網SP的,換言之,所有百寶箱的合作夥伙必須滿足最低注冊資本人民幣一千萬元,在華東。華南。中西。西北等六個區域開設分公司等條件。幸好,已經被K給“洗濕了頭髪”的公司,並無無放棄的餘地,還是給K分配了足夠的資源,辛苦地把全國的ICP牌照搞定了。

在內地做事,最讓K又恨又愛的就是每周都有新驚喜(或純粹驚嚇),百寶箱業務保持了這個傳統。話說K剛搞定全國ICP牌照,還未在辦公室坐穩,便又收到中移動新的通知,規定SP要把所有已上線的應用,拓展至其他機型,三個月內需要覆蓋十二款手機,六個月內更需要覆蓋市面上最少一半支持百寶箱的型號,即五十五款中的其中二十八款。此還不只,五十五款只是本年四月市面KJava手機的數目,新的手機不斷推出市面,而且大部份支持KJava,假設市面的手機增加到一百款的話,SP的每個應用可是要支持五十款手機才合規定!

K不久前還在懊惱只為公司通過了二十多款百寶箱應用,及不上市場的領導者,這刻卻是深感慶幸(此之為驚中有喜)。簡單一算,把二十多個KJava遊戲漢化及轉換到二十八款手機,即是做六百多個程序;十人的團隊,即使每人每天能夠完成一個,也得花上六十多個工作天!

“放棄用戶量不大手機型號所帶來的收入不就可以了嗎?”K心想。細閱文件,卻發現中移動將每月檢測,不符合要求的SP將不能提交新應用,連續數月不符合要求的話,更將面臨終止合約的命運。

世界各地流動網絡商就KJava合作夥伙的要求K聽過不少,但如此嚴格的要求倒是首次遇到。只是,面對二億用戶群,又有那家公司願意放棄?

K決意硬着頭皮,說服公司嚥下這塊可能是全球最大的雞肋。

Thursday, September 23, 2004

IT技術性擊倒神學

上周,一個尚算涼快的中午,J回到母校中文大學探望有恩於自己,工程學院的講師M教授。M有名是少數堅持教學理念的講師之一,在以同學意見作依歸的課程及講師檢討,M和他的課亦經常名列前矛。只是,死硬派如長毛,入到建制也得妥協一下作宣誓,M作為講師就更沒法子了,對大學以至整體香港教學制度和現象的不滿,很多時只有透過和舊生碰面時才能稍為渲泄一下,平衡心理。

兩師生經過變得像香港公園的小橋流水,從工程大樓走到崇基教職員餐廳。輕鬆的午飯一頓,閒聊本沒有目的。話說M上周跟家人在外吃飯,正好酒家的電視在播放演藝學院的畢業禮,並訪問其首屆畢業生黃秋生。黃Sir說,“對啊,年青人愛演戲就演戲嘛,不要隨波逐流!前幾年人人在說要做IT,現在看到啦,念IT的都乞食了!”於是,堂堂中大講師慘被幾歲大的女兒嘲笑乞食…

J入讀中大時為九零年代初,當時電子計算系是有名收生要求極高的學系,九三年時再加上中大最後一年收取少量的中六“暫取生”,更要求入讀學生會考成績至少達七個優,算得上現在的尖子。雖然J甚少回母校,甚至經常辜負《中大校友》雜誌編輯的苦心,但隨着IT的潮來潮去,J早有心理準備被認為跟IT掛鈎的電算系肯定不如以往吃香,可是當M訴說本年度中大各學系的收生成績中位數,電算系排名尾二,J還是嚇得幾乎把筷子上的蝦餃掉在桌上。得悉排最後的學系為神學時,J更是啼笑皆非,心中暗想,“它”險勝了“祂”!

M續說,聽聞港大那邊更糟糕,本年電算系的五十多個學位只收了一半學生!原來近兩年,主修科的新貴早已變成了酒店管理、金融等。

“這種一窩蜂的選科態度跟換水晶麻將根本沒有兩樣嘛!”不說尤自可,一說M就得要渲泄了。“不過也難怪選科的學生,要怪就先怪短視的大學吧,總在隨波開辦潮流課程,越來越不相信理論為本,工具為輔。”

的確,遠的不說,單是中大的互聯網工程課程,就夠讓莘莘學子無所適從了。IT泡沫剛爆破,中大開辦了互聯網工程,這個倒可以說得過去,因為大學看的是長線的基礎教育而非短線的股市和經濟表現。可是,短短幾年間便停辦該課程,帶給學生和社會的又是一個甚麼訊息?

“聽說現在又考慮開辦遊戲工程了,我沒話說!”沒話說的M卻是越說越多。“我常覺得學術界裏有太多人,真正搞學術的人卻總太少!”

J還想不到要說些甚麼舒緩一下午飯的氣氛,思考了一會的M倒是自己平靜下來,問:“可是,在香港究竟甚麼才是長遠的呢?”

J無言,將精神貫注於飯後的芒果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