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6, 2004

3知道我在等妳嗎?

互聯網約十年前開始普及,對Nik起了很大影響。Nik不太熱衷於跟電子產品的新型號競賽,卻更喜歡了解互聯網和通訊科技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98年,流動通訊業界巨頭Phone.com(現Openwave)、Nokia、Ericsson和Motorola等草擬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樂觀的Nik跟很多人一樣,以為WAP的平台和終端推出後,手機可以像電腦般上網,而流行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Nik自那時開始深信,手機上網會滲入人們生活每一個環節。

“我記得99年時,專業的市場分析大都預測3G將於2001推出市場,速度為2Mbps。現在回想起來倒也荒謬。”當時Nik甚至想,到時家裏的電腦也乾脆用手機連接上網好了。

然後,WAP手機和服務在2000年陸續推出,市場大失所望,紛紛宣判WAP已死。02至03年,隨着GPRS、彩屏和弦手機的推出,手機上網市場稍為改善,但仍然是小眾的玩意。

等了幾年仍在相信上網手機會改變生活習慣的Nik,2004年的今天,終於在使用3G。

購買了和黃3的NEC C616 3G手機的Nik,覺得網絡及手機不太穩定。使用了幾天,手機當了幾次。至於網絡,下載的確很快,連視頻流都很暢順,只是掉線比較頻密,紅磡到羅湖的火車上,經過每條隧道時都掉線。雖然Nik知道在很多國家,即使先進如日本,地鐵和隧道內用不了手機是常有的事,但畢竟香港人習慣了的高質素的網絡,不能自降期望。唯有寄望和黃盡快改善。

有趣的是,Nik卻把當機視為理所當然,顯得不太介意。他覺得,以前的手機軟件很簡單,現在 的NEC C616,卻更像電腦,就連介面也像Windows(Nik想,假如像Mac就好了),屏幕右上方甚至有一個圖象表示是否正進行多工運作(Multi-tasking)。 既然像Windows,當機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Nik覺得,與其期望剛推出的3G手機完美無瑕,不如要求完善的售後服後,如免費且便捷地為用戶更新內置軟件、在網站上詳細地列出手機的“蟲”和解決方法等。Nik續以Windows為例子,指即使它穩定性為人垢病,但至少提供了完善的支援網站,不斷提供更新。現在和黃3的用戶,卻只能在網上非正式的用戶討論區找支援,反而在官方網站只有宣傳和基本資料。

Nik認為到了3G,不單是軟硬件,連推廣和服務也應該和互聯網/個人電腦看齊,特別重要的是給予用戶切實的期望。像ICQ,清楚說明哪個版本是試用版(Beta version),哪個是最終版,希望搶先使用新功能的用戶,即使發現試用版不穩定,也從不抱怨,反而將意見反饋,協助服務供應商除蟲。相反,假如被和黃宣傳攻勢或超低價吸引的用戶,期望着如2G網絡的質素和時下手機的穩定性,卻可能怨聲載道,甚至因此惹來傳媒的負面報導,破壞市場的健康發展。

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主席Nicholas Negroponte在他的暢銷書《Being Digital》說過,最欣慰的是讓母親學懂了用電郵與經常出差的自己溝通。同樣因為工作經常在內地的Nik,習慣每晚致電年老的父母,做視像通話是他的一直的期望。不過,不足一千元的超值價仍沒讓他買3G手機給父母,因為他仍得等──等3G手機變得像Mac般易用、Linux般穩定,最重要是,等內地的3G網絡推出。

不過,3G在港的推出總算讓Nik看到,他所等的,就在不遠的將來。

Thursday, February 19, 2004

3G初體驗

大年初六至今,和黃推出3已近一個月,引起廣泛關注。周二時更加推兩款手機,其中NEC 313c體積雖然龐大,但$998的價錢確實令人嘩然,差不多可以說,正式將3G帶到了基層。

大部份意見指出,現時的3G服務未夠完善,視象電話需求未足,或指覆蓋不完善,手機過大,又或是擔心電池持久力不足。甚至有人指出,可能3G未普及,4G已到。不過,筆者卻對3G的逐漸普及較為樂觀,且擔心太保守的心態會影響香港作為全球電訊業先鋒的地位。

固然,從用戶角度出發,指出服務不足之處,如電池不耐用、視頻流不暢順等,天經地義,而經營者亦應細心聆聽,作出回應,改善服務。但是,假如連業界也期望3G一推出便非常完善,且廣為大眾接受,未免要求過高。3G,即第三代流動通訊,既然用“代”來描述,技術上固然跟“傳統”(GSM/CDMA)相當不同。手機體積大、電池持久力不足等當然是需要改善的技術問題,但面對這些問題的不單是和黃,也包括日本DoCoMo的用戶二百萬的FOMA和Vodafone K.K. (前JPhone),如把CDMA2000也一拼考慮,更包括日本KDDI、南韓SK Telecom等3G服務供應商。以各設備供應商NEC、Samsung、Qualcomm、Motorola甚至Nokia等廠商的雄厚實力和資金,技術問題如電池不耐用等理應可透過省電晶片或電池本身的新技術解決,怕的只怕市場誘因不夠而已。現在和黃率先推出服務,只要能先滿足走在前面的用戶,帶動整個市場向前,對業界而言,已經很足夠。

而技術以外的問題,如收費、商業模式、媒體內容、用戶習慣等,則更不由得服務提供商單方面,一次性的設定。相反,無論業界和用戶,都需要時間去消化和摸索,是一個互動且連續的過程。現在3剛推出,市場只是剛開始這個過程而已。

至於“一般人對3G需求不大”之說(尤指視象電話和視頻流等在2G/2.5G上不大可能的服務),從“需求創造供應”的角度,應該是成立的。筆者即使找不到市場調查數據,但可以猜想,不會有太多人表示對視象電話有需求。

然而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一個新媒體能發揮的,超出了一般人的既有概念。正如在只有書報雜誌的年代,很難有人會懂得對收音機有需求;而剛發明收音機後,若沒有電視機的發明,有可能過一百年社會也不會有所謂“對電視機的需求”出現(有趣的是,電視機正是視頻流)。

因此,對新媒體而言,一定程度上是供應創造需求。發明家研發新技術,高瞻遠矚的人看到新技術的商機,企業家以專業的商業營運創造需求,將技術全面商品化,推廣到整個社會。不論最終是成是敗,開始時一定存在不為廣泛接受的階段。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在市場在一致唱淡3G時說過“喜歡雖千萬人吾往已的感覺”,除了針對投資市場而言,未知是否也包含了這個意思?
預測總是猜的,與其看不可知的未來,不如看歷史。就看約十年前,傳呼機大行其道之時,GSM流動電話服務推出,當時,電池、價格、是否有實質需求等,都是大眾質疑的問題。今天,極少數沒有手機的人,除非沒有社交生活,否則總被朋友罵,最後“被逼”買手機。年多前(甚至現在),我們很滿足於口袋裏的黑白屏幕、功能簡單的手機。最近,筆者為了選購這樣的一部手機給母親,添了幾根白髮。需求,一次又一次被跨國大廠商創造了。3G,會例外嗎?

Thursday, February 12, 2004

本港SP叫苦連天

香港土生土長的J,成立流動內容公司,理所當然地以港為家,一直給人“香港公司”的印象。卻原來,公司在香港市場的營業額只佔百分之十。J過得了近年科網泡沫爆破的難關,全靠東南亞和其他市場“幫補”。

J的公司定位為流動內容服務供應商,即Service Provider,SP。在較成熟的流動數據市場如日、韓、甚至中國,行業的價值鍵始於內容供應商(CP) 、然後到SP、網絡供應商,最後到用戶。CP一般是擁有知名度的漫畫、音樂、電影等發行機構或版權持有人,以及製作其他資訊如新聞、財經分析等公司;而SP則負責將CP的內容增值,進行格式轉換以適應不同的手機、程序開發、服務寄存(hosting)、接入網絡商的平台以供用戶使用,推出後還得做內容編輯、宣傳、客戶服務、統計分析等,簡單來說,大致就是流動數據媒體的發行商。

J指出,香港的情況在區內比較特殊CP、SP、網絡商三者之間分工不清晰,SP的角色尤其不明顯,生存空間狹窄,而且網絡商本身就是最大的SP,在自己的WAP/web門戶網站及其他宣傳品內佔盡有利─甚至全部─位置。J說“這跟如中移動、聯通以至台灣、日本等地的網絡商完全開放自己WAP/web門戶網絡予合作SP的做法南轅北轍”。更要命的是,網絡商有時甚至會“主動出擊”,跟CP直接合作,中間完全沒有J的位置。

另一個叫J大為頭痛的是行業的商業模式。J表示,提供內容予網絡商,一般只能分得內容費的五至六成(對用戶而言,另有GPRS或短訊等數據收費,該收入全歸網絡商所得),相反,用戶過億的中移動反而將百分之八十五的內容費分給SP。不過,相對於低分成比例,J認為更要命的在於跟網絡商的每一個合作服務均需作獨立談判。換言之,要在六個網絡商推出五個服務,得談判三十次和簽三十份協議。加上本港薪金高,網絡商多,常做成服務收入連支付銷售人員薪金和律師費也不夠的怪現象。其他地區的網絡商,很多是將SP的分成鎖定在一個百分比(如中移動85%、聯通80%、DoCoMo 91%等),簽訂框架協議後,SP要推出新服務只需填表格和通過計費和壓力測試,雙方都省很多人力物力。

但最讓J叫苦連天的問題還是內容編輯、管理和結算。香港的網絡商用的是“內部寄存(internal hosting)”,I總是將製作好的內容交予網絡商,由網絡商放上自己的伺服器,其他的J全管不着。相反,在國內、日、韓等地,採用的全是“外部寄存(external hosting)”模式,即SP將服務及內容寄存在自己的伺服器,然後連接到網絡商的計費平台、內容管理系統、WAP/SMS/MMS網關、IVRS等。外部寄存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能讓SP充份掌握服務的流量和用戶的記錄,用以編輯內容、跟CP結算等。

“放在網絡商伺服器上的內容,兩個月後甚至更久才知道收入,而且往往不具明細下載和用戶記錄,令我們毫無辦法就用戶反應作內容編輯。就是結算,亦極之緩慢和困難。”J續抱怨“況且,即使希望自掏腰包做宣傳也不能,因為兩個月後才知道效果的宣傳,不可能拿到公司的宣傳經費。”由於CP一般非常著重自己的品牌,強調實時知道內容下載量、用戶數、收入等數據,依賴網絡商提供數據的J,常被CP投訴運作不透明,有苦自己知。

雖然現時被逼將重點放到其他市場,J卻還不願放棄香港市場。“要獨力改變市場生態是不自量力的想法。但只要本港SP的生存空間有所擴闊,我必定回來。”J毫不猶豫。

Thursday, February 05, 2004

發往天國的短訊

生於河南一條偏僻山村的林昭展,年幼時因為遺傳的眼疾失明了。盲人的世界,沒有顏色,因此小林時與音樂為伍, MP3是他的最愛。小林更是不折不扣的數碼迷,對市面手機的型號滾瓜爛熟,發短訊更是神速,而且準確無誤。被問及為何如此神奇,小林只說:“我是用心去發短訊” 。小林下一個心願,是好好研究一下電腦。

你好嗎?我很好。
高三時,小林認識了一位同樣失明的女孩。女孩剛因病失明不久,身為班長的小林自感義不容辭,幫助女孩過渡適應黑暗世界的生活。女孩曾經氣餒,放棄學業回鄉,小林寫了一封分幾遍才能寄出的信─盲人字很大-讓她重新振作。
正當兩個年青人情愫漸生,女孩卻因為一個小爭執,離開山村,回到家鄉。幸好,透過電話,二人總算保持了聯絡。當時,小林的小山村只有一部電話,離他的家很遠;長途電話卻是奢侈品,每日一通的對話,很短。除了一次,女孩硬不“放走”小林,囑咐這囑咐那的,直至小林回家的錢都花光在廿多元的電話費,才不得不掛線。

一掛卻是永遠。小林從此再沒聽到女孩的電話。原來,早已病入高肓的女孩,自知日子不多而離開了小林的山村,藏起對他的愛。女孩臨終前託家人致電小林,無奈山村的接線員找不著住得老遠的他。最終,女孩沒能聽小林最後一聲,只留下三百多封每天寫給小林卻沒寄出的信。

女孩死後,小林自強不息,考入大學,畢業後跑到北京工作。現在,小林如大部分北京人一樣,享受着手機帶來的便利──即使他再不會收到女孩的來電。每天,小林必定給女孩發短訊。“我相信她一定能收到。”

創新科技沒容下弱勢社群
小林的訪問,取材自內地手機雜誌《先鋒》。小林很出眾,憑著盲人特有的感覺,發短訊竟比我們還要快。但其他絕大部分的失明人士,雖然跟我們同樣有權享受高科技通訊帶來的便利,卻沒有這種福氣。

一向給香港人印象比自己落後的內地,原來已經意識到這點。內地手機品牌康佳,去年推出的T606c,鏡頭、遊戲下載等功能欠奉,卻全面支援語音導用功能,切換菜單時會讀出相應的提示,來電時更會讀出來電者的電話號碼,方便盲人使用。

另外,去年四月,廣東移動廣州分公司和廣州市殘疾人聯合會推出了盲人語音短訊服務。失明人士的親友要發短訊給他/她們,只需在手機號碼前加上05190,短訊的內容便會由系統自動轉換成語音。當盲人要發短訊,亦可撥打12580讀出內容,接線生會代發短訊。

這還不止,失明人士更可用中移動的手機致電殘疾人聯合會的廿四小時熱線,透過網絡定位系統,得知身處的大約位置。先進、創新、關懷。

香港一直以電訊發達,引以為榮。互聯網接入供應商、電訊網絡商、內容供應商等,百家爭鳴,常推出具創意甚至是世界第一的服務;另方面,近年港府強調經濟轉型,提倡創意工業、高新科技,不少通訊界的創業者研發創新的產品,然而,卻鮮有聽聞像內地盲人短訊和話音菜單手機等專門為失明、聾啞、年長人士而設的通設服務。發達的市場,遼闊的創意空間,難道容不下弱勢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