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29, 2004

香港製造不如香港創造

近十多年,中國一直是世界工廠、由傳統的成衣、鞋襪、玩具,到先進的電子產品、電器、手機等,通通貼上中國製造的標籤。就連近兩年為香港政府唱好並力推的創意/內容工業,給人印象與工廠風馬牛不相及,居然也在珠三角設廠!

筆者友人K的公司99年成立於香港,開發手機娛樂內容如圖片、鈴聲、遊戲等。K當時深信,香港藉著電訊基建成熟,娛樂、傳媒行業發達,市民熱衷嘗試新產品等條件,於這個新興的領域在地區甚至全球深具優勢。當時年紀尚輕的K,多少帶點年青人均有的理想,常希望以香港為基地,開發時尚又先進的手機內容,建立自己的品牌,並以香港作為市場試點,逐步推向其他鄰近地區。

兩年過去,稍有參與科網潮起落的,均能切實感受到何謂時而世易。種種原因,使得香港的手機內容未有如預期般起飛,反而內地的同業以短信突圍,繼而發展WAP、彩信、KJava等,有聲有色。幾間納斯特上市的門戶網站公司,股價的升幅以十倍算。 01年底,K轉戰內地。其後更駐守廣州,將香港業務交予專業經理人管理。

千辛加萬苦,02年底在中國移動推出了圖片下載服務。第一個得到的感覺是內地甚麼都講量。同樣是圖片下載服務,香港的服務一般提供數十至百多張圖片,內地的服務即使提供逾千,竟然還被用戶投訴不及另一個服務供應商上萬張的圖片庫豐富。更要命的是,內地的大量本土手機品牌,再加上聯通的CDMA-1X手機,型號極多,使得一個服務要支援的手機型號近百,圖片格式近二十款。換言之,一個含一千張圖片的下載服務,未計算每日更新,後台便要生產便萬多二萬張圖片。其他類型的服務如鈴聲下載等,情況亦相若。

如此工作量,香港同事自然無法支持。K只得硬着頭皮,着手於廣州招聘團隊,進行圖片轉換、鈴聲製作、遊戲開發等工作。起初雖然遇到不少如管理和溝通的挑戰,幸好掌握到當中竅門後,發覺廣州員工雖然薪金只及香港員工的三到四分一,但是質素不低,很多甚至肯捱肯學,比香港畢業生的態度還要好。不過,K認為香港負責創作的同事在創意、視野、觸覺方面仍勝一籌,於是安排香港同事作培訓和品質檢定,務求集香港的質和內地的量於一身。稍後更以“內地製作,香港檢定”的內容支援所有香港、台灣以至東南亞的服務,得到理想效果。

當K沾沾自喜,以為創出湛新商業模式之際,卻發現只是舊瓶新酒,與港人在珠三角開設的工廠的模式如出一轍。把心一橫,索性將之包裝為手機內容開發外判服務,結果受不少歐、美、日本公司垂青。此無他,歐、美、日本的薪酬比香港更高,最能受惠於國內的廉價人力成本。但另方面,管理內地員工又不是一般歐、美、日本公司願意或有能力擔當的苦差,於是外判予一間善於管理、能有效控制品質和用多種語言溝通的香港公司,最合適不過。

云云手機內容外判開發服務中,遊戲開發的技術含量較高,且創意和發揮空間最大。K於是安排香港的資深同事除控制品質外,更在遊戲規劃和角色設定等前期工作參與。還是舊酒新瓶──外國的公司負責品牌推廣、產品設計、質量保證,而將生產外判予內地的工廠。此模式不是Nike是甚麼?
退一步,果然海闊天空。4年半後,K開始懂了。與其執意於低增值的香港製造,不如堅持高增值的香港創造,運用珠三角豐富的人力資源作大量生產,體視前店後廠,優勢互補。

Thursday, January 15, 2004

《手機》

國內的馮小剛和葛優自年前的《不見不散》、《一聲嘆息》以至去年的《大碗》等,每年推出一部賀歲片,總是大受歡迎。今年的《手機》,除了同樣的令人捧腹大笑外,如馮導演所言,是有話要說。

是電視節目主持嚴守一(葛優飾)的故事。嚴外遇被揭發、離婚、被新女朋友識破跟舊情人禺斷絲連、被情人偷錄偷情情況、電視節目主持人位置被奪、錯過見母親最後一面,全因手機。嚴筋疲力竭,將手機與母親遺體一起火化。

網上的一些報導說,多對男女看完《手機》後關係變得緊張,男人接電話時說“在開會”,女人總覺可疑。《每日新聞》更報導,一對夫妻看完《手機》後,妻子搶著要檢查丈夫的手機,丈夫盛怒之下用手機將妻子砸昏!是真人真事還是電影宣傳不得而知,但觀眾看完電影後,卻鮮有感受不到手機帶給現代城市人的那種壓迫感──即使觀眾不像嚴守一般“心裏有鬼”。

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在於以手機把多個媒體串連起來。本身就是媒體的手機被拍成電影,又有同名小說,中國移動更同步推出的“《手機》手機遊戲”,再加網站上大量有關《手機》的報導和討論,是真真正正的跨媒體集體創作。即使在媒體、電訊方面引以為傲的香港,試問有哪部電影可橫跨如此多媒體,引發群眾互動,討論一個嚴肅得來切身的社會現象?是香港的電影未夠成熟,還是香港人未夠成熟?周一在本報副刊,岑建勳說香港電影欠缺“substance”(內涵),或許沒錯。但另一方面,電影發行商寧可選擇如《德州電鋸大屠殺》般次級荷理活片也不挑近在咫尺的《手機》,又是否在因為去年嘗試發行《大碗》後,發現香港社會容不下內地有話要說的電影?

除了影片前播放的硬銷式廣告“使用加密的商務通手機,便不會發生以下的故事”外,《手機》跟無間道和一些港產片一樣,劇情內加入不少“嵌入式廣告”,軟銷Motorola和中國移動。奇怪的是,即使在電影內疾呼“中國移動.溝通從心開始”,感覺卻不及港產片中排毒美容丸廣告來得突兀。或許,這又反映了在內地城市,手機製造商和流動網絡商如何水銀瀉地,成為大眾生活的一部分。身處廣州,假如一天看不到手機製造商和流動網絡商的廣告,我大概會覺得不很自然吧。

但如果把手機定性為剝削私隱和個人生活空間的罪魁禍首,未免寃枉。的確,個多小時的電影播放,戲院觀眾的手機響過不停,教我好不耐煩。不過,還“有賴”觀眾不關電源,不用震機,接聽電話並高談闊論的配合才行。日本的流動通訊比國內、香港都要領先數年,而且一般人花大量時間於公共交通,偏偏最注重在公眾地方不用手機談話,騷擾別人(這又跟日本的流動互聯網大行其道有些關係)。畢竟,關鍵還在使用手機的人和社會的文化。

電影內不少情節,講及妻子翻查丈夫手機內的通話和短信記錄,致電丈夫同事核實行踪,甚至到電訊營業廳打印丈夫具細無遺的通話記錄等。新浪網訪問看畢電影的觀眾,多人竟不約而同指只要不是心裏有鬼,根本不用害怕這種做法(這樣說的不單是女的,也有男的──是否心底話不得而知)。內地人對私穩的根本假設及忽視程度,可想而知。
這又使我想起年前租住北京的房子時,業主不單出租前要求知道屋裏住多少人和各人背景,出租後更隨時用自己的鎖匙入屋,要麼就放下一些衣服,要麼就拿走一些寄存的電器等,教我歎為觀止。

Thursday, January 08, 2004

再3審視香港核心競爭力 (3不做 四不休 part II)

和黃3G服務3(下簡稱‘3’)本月在港推出,雖然較日本NTT DoCoMo首推3G遲十五個月,亦較英國、意大利等地遲約六至九個月,但總算幫香港趕上了3G頭班車,保住了引以為傲的全球一流電訊基建城市的地位 。

這跟港府近年常常掛在口邊的推動高新科技研發(03年好像較少聽到了,04年的施政報告又如何?)、科學園、數碼港等同聲同氣,令人欣慰。不過,若以此作為理據,推論香港適合發展高新科技工業,筆者卻很有保留。

首先,整個3的主要市場在歐洲。香港市場,對和黃而言可說是小得無可再小。已是2G/2.5G的市場領導者的和黃,之所以要在香港推出3,原因大概只有自己是香港公司和本港庇鄰中國這兩國原因。獨立看香港市場,從來就無法提供足夠內需和規模,幫助高新科技產品渡過市場接受前的虧本期。

從3的技術元素看,核心技術WCDMA來自歐洲,手機由日本的NEC研發(下一步的量產當然只會在中國而非香港),網絡主要由諾基亞和NEC建設,計費、視頻流等平台由LogicaCMG等歐美廠商提供…香港的技術廠商近水樓台未得月,主因在實力。而技術力量本身,固然又跟是否有足夠的內需、人才、經驗等因素緊扣。

無意滅自己威風,只怕可認威的地方有所偏差。3很觸目,但它給世界展示的,更在於高效率的融資和資本運作能力、超大型的項目管理和強大的品牌創造。

事實上,和黃於91年收購英國Microtel,94年建立 Orange品牌,96年在納斯特及倫敦上市集資25億英磅,99年“賣橙”獲淨利潤1130億港元,加上00年將Mannesmann股權換成Vodafone股權等股份出售活動,和記電訊在99-00兩年間賺的錢,超過AT&T加上 British Telecom在1996-2000五年間的盈利總和,展示的正是融資、項目管理和品牌創造的能力。十多年後的今天,和黃“3不做、四不休”,正是要故技重施。和黃要成功,香港這個基地需要提供的元素,又有多少是在於高新科技的研發?

再者,大型項目管理、融資等能力不單能應用在高新科技工業,就是興建新機場、港珠澳大橋等大型基建項目,同樣可以大派用場。如此看來,稱這些能力為香港的核心競爭力或許更精確一點。確實,世上沒有多少地方,擁有如此成熟的金融市場和足夠的相關人才供應。難怪中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出台以來,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企業爭取香港的管理、服務業人才的多,爭取輸入本港高新科技的少。難道真的如內地官員所言,中央政府比誰都更了解香港?
值得一提的是在3上碩果僅存的本土開發--媒體內容,恰恰也反映了香港的另一競爭力。一是因為香港的媒體製作在區內的確仍具相當實力,二是因為媒體內容終歸較受地區、文化所主導。和<魔戒>在美國即使多受歡迎,在區內的收視和票房終歸難及<衝上雲宵>和<無間道>。電盈的NOW年前計劃要在英國建大型節目製作中心,結果現在主推的還是寰亞與中國星的電影。之不過,本港2003年的電影票房榜上,迪士尼的<海底奇兵>和<終極無間>同居榜首,又帶給我們甚麼啓示?